桃园客车车祸火灾 阻燃尺度激发思虑
2016年7月19日中午,一辆大陆旅行团乘坐的游览车在台湾桃园发生严重车祸和火灾,车上26人全部遇难。2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离我们远去。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为了避免“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痛定思痛,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避免这样的悲剧重复发生。众所周知的是,大客车是典型的可燃物和人员高度聚集的密闭空间,火灾危险性高、事故致灾迅速,后果严重。那么,面对大客车着火事件,我们除了悲痛,真的就无计可施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事实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开展和普及紧急逃生知识教育,在车辆设计上优化逃生通道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 尤其是大客车起火燃烧,乘客最多也只有30—40秒的时间逃生,也就是“瞬间”,而且在实际的火灾中,场面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乘客在恐慌的状态下,撤离 所需的时间会更长。更可怕的是,车辆燃烧会产生大量毒气毒烟,让乘客瞬间丧失逃生能力。究竟该怎么办?显然必须依靠新科技找办法。
尽管事故难以100%预防,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尽最大可能降低伤亡。而使用高科技的阻燃材料,在紧急情况下延缓燃烧速度,对于争分夺秒实施救援至关重要,无疑是一个现实的上佳选择。理论上再好的阻燃材料配置也无法阻挡汽油的爆燃,但它可以压制爆燃后汽车内装饰的持续燃烧,延缓汽车自带的燃机油的二次爆燃。阻燃产品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 中离不开的一道安全屏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需要阻燃处理的应用领域都有非常严格的强制性阻燃标准,要求必须使用阻燃材料,阻燃高分子材料约占到所有高 分子材料的8%。在欧洲,客车的内饰材料和发动机舱的材料要求具备良好阻燃性,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欧美国家的营运车辆即便发生燃烧,很少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因其车辆采用了毒性和烟度都非常小的新型环保阻燃材料,最大限度地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业内专家曾建议,应尽快修订相关标准,提高校车、大客车等载人量大的汽车内饰材料的阻燃等级,将被动式防火逃生转变成主动地安全防火,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和运营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专家指出若要提高目前我国客车的防火性能,应当就客车的结构设计、内饰材料及制品、安全疏 散和灭火装置等方面给出相关技术指标。如车内阻燃制品,优良的阻燃制品好比一道看不见的“安全门”,它可以使人们的逃生时间由2分钟增加到20分钟,这一 点在航空业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印证。之前美国旧金山的韩亚空难事故证明了阻燃材料的应用使乘客在航空事故中的生还率大大提高。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在盘点 2013年的最好消息时,把阻燃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列为榜首。
中国的客车车辆往往载客量远高于欧美国家,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或旅游城市。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防火标准法规体系时,更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我国的客车防火标准不但要与欧美国家看齐,而且应比欧美国家要求更高。
在对阻燃材料质量进行修改和加强的同时。一系列的客车灭火系统相继出现,如近期研发的公共汽车客舱快速降温灭火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解决了公共汽车客舱火灾扑救难题。它将降温灭火发生器分别安装在客舱内的坐椅下,通过电缆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设置在驾驶室,探测器设在客舱顶部。当启动降温灭火系统时,发生器立即释放出灭火气雾,灭火气雾可以将火灾区域完全充满,迅速吸收火场热量,中和烟雾,使火场温度迅速降低,30秒钟内可使火场温度从1000℃降至 100℃,从而实现快速消烟、瞬间降温、抑制爆炸、控制蔓延、有效灭火的技术要求,从而有效抑制火情
- 上一篇:未来汽车“智造”三方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性 2016/9/4
- 下一篇:颠覆传统注塑 注塑机器人普及指日可下 2016/9/4